的时间:2014-09-16 08:50
访问 量:1391 次
字体大中小
在鲁甸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过渡安置板房建设项目上,有着这样的两个身影。她们身穿迷彩服,面戴白口罩,脚踏大水鞋,时而为项目上生病的职工们开处方配良药,时而把创可贴、纱布送到项目建设一线,时而搭帐篷搬被褥,时而洗蔬菜发碗筷。她们就是安装股份公司在灾区成立临时“战地”医务室的两名女医生——杨丽昆和李琪。[align=center]号令中的果断[/align] 8月12日,当听到公司要将医务室的两名医生派往在灾区建设一线成立临时医务室时,杨医生和李医生二话不说,当晚即回家收拾行李,杨医生拨通了远在防城港项目工作的丈夫和在外地上大学儿子的电话,再三叮嘱亲人要好好照顾自己,李医生把刚刚初三毕业的女儿交由父母照顾。13日,她们抓紧时间采购医用器具、药材等物品,随时准备前往灾区。14日一早,她们就坐上了前往鲁甸龙头山镇的汽车。一路上的颠簸,一路上的曲折,下午5点左右,她们终于到达了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过渡安置板房建设项目的营地。
搭建自己的营地,组装自己的宿舍成为了现在的首要任务。两位医生瞬间变成了“女汉子”形象,卷起袖管戴上手套,说干就干了起来,一会抬钢管,一会拉帐篷布,一顶顶帐篷就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像花朵一样盛开了。[align=center]大雨中的忙碌[/align] 8月下旬,龙头山镇连连降雨,瓢泼的大雨打在帐篷顶上,吵得让人无法入眠。“滴答、滴答”一滴滴的雨水从屋顶上漏了下来,滴在了杨医生的脸上,把好不容易睡着了的杨医生弄醒了。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再加上夜间停电,杨医生只能避开漏水的地方蜷缩在床上熬过了这一夜。
白天虽然下着大雨,但两位医生既要为生病的职工开处方发药,又要在营地里帮忙做好后勤服务工作。集团公司为了抢抓龙泉中学活动板房建设的节点,调动了多家单位参与建设,参与的人多了,小伤小病自然也就多了。对于集团兄弟单位的职工们,战地医务室秉承着服务至上的原则,义务就诊。才短短10来天的时间,处方就已经开出了两个小本。有时,即便下着大雨,只要有需要,两位医生就披上雨衣,把药送到工地上,送到病人的手中。
安装股份公司高度重视此次救灾工作,派出能将高手参与项目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高峰期时,参建人员达到100多人。人多了,后勤的工作压力也大了。在就诊的工作之外,两位医生还主动承担了后勤物资发放、洗菜切菜等工作。李医生开玩笑的说,刚来的时候削土豆特别慢,现在削起来这速度都能参加削土豆大赛了。[align=center]泥泞中的坚强[/align] 自公司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至今,全体抗震救灾工作人员都居住在移动帐篷里,帐篷成为了大家临时的一个“家”。可这个临时的“家”却有着诸多不便,经常停水停电,从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水还有些发黄,可由于水资源极度缺乏,项目上后勤做菜做饭的用水只能节约再节约的使用,更别说洗脸和洗澡的用水了。为了方便洗漱,原本长发飘飘的杨医生把她的头发剪短了,为了节约用水,她们把一份水多次用。生活条件之艰苦,连08年四川大地震时身赴前线救灾一个多月的杨医生都说,这里比那时更艰苦。
由于降雨量大,使得从工地至帐篷的道路及帐篷周围的土壤变成了泥巴,有的地方甚至能埋过小腿肚,泥巴粘性强、湿度大,大家行走在上面都要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会滑倒。为了能让大家在泥泞里方便行走,8月28日,两位医生参与到为营地板砖铺路的行动中来,身边的同事都说,这活是男人干的,女士就休息下吧,可两位医生依然坚持着跟大家一起行动,铲泥巴、搬砖头,为奋战在救灾的一线工人们默默的付出着。
9月1号,龙泉中学顺利开学,项目部开始撤人,根据医务室的工作量,项目领导安排李医生先回家,而杨医生至今依然坚守在灾区,与救灾“战友”们共度了一个难忘的中秋。
当记者要采访两位医生时,她们谦虚的说,这些的是份内的事情,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当做的。两位女医生面对灾区的艰苦条件不抱怨、不害怕、不退缩,敢于承担,勇于奉献,把灾区项目职工的健康安全工作放在了第一位,用娇弱的身躯做出了一点一滴的奉献,是当之无愧的铿锵红玫瑰。
[align=center]为工人处理伤口[/align]
[align=center]【记者:陈佳 责任编辑:郭永坚】[/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