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渗漏防不胜防
時间:2014-07-15 03:49
观看量:1463 次
字体大中小
7月4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调查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
本次抽样调查涉及全国28个城市、850个社区,共计勘察2849栋楼房,访问3674名住户。在被抽样调查的2849建筑屋面样本里有2716个出现不同渗漏,渗漏率达95.33%;被抽样调查的1777个地下建筑样本里有1022个出现不同渗漏,渗漏率达57.51%;被抽样调查的3674个住户样本里有1377个出现不同程度渗漏,渗漏率达37.48%。专家认为,这三组数据让人十分忧虑,表明我国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手段都亟待改进。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一位人士认为,建筑防水材料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材料,更是事关民生的必需品。但在现代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到如此先进时还出现这等高密度的渗漏,与我国作为建筑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据北京市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披露,有1/4的法律纠纷来自住宅建筑渗漏。越来越多的渗漏事件不仅破坏了邻里关系,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时,将渗漏列入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之首,并规划用五年时间进行专项治理。国家质检总局也连续三年将建筑防水卷材产品列入全国质量提升重点产品名单。
在政府如此重视下,全国建筑渗漏为什么还那么普遍,甚至有些显得防不胜防?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一位调查员认为,这反映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防水材料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生产工艺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却异常“活跃”,加上一些劣质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生产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防水产品,给防渗漏工作带来了很大隐患。
这位调查员还认为,另一方面,防水材料的终端市场是建筑工程,而由于工程监理流于形式,质量监督严重不力,没能把住材料和施工质量关,尤其是防水工程被层层分包,工程款被各种名义挤占挪用,让许多建筑防水工程形同虚设。目前,一些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了建筑工地的主要市场,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问题触目惊心”。这位调查员表示。
怎么才能治理这个顽疾?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一位人士表示,要分以下四个层次,处处设防、层层把关。
首先,企业要承担防水材料和工程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接受政府、消费者和社会监督。
其次,行业组织要规范市场秩序,落实行业自律公约,扩大行业质量动态监督和质量约谈范围,同时要完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再其次,要探索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以市场手段,促进建筑防水材料和工程质量提升。现有的建筑防水工程质量保修期是从政府质量控制角度提出的,但却给一些“短命企业”留下了空子,出现渗漏只要修补就行,保修期变成了渗漏的许可证。5%的质保金与生产劣质产品带来的利润相比,根本起不到“担保”作用。
最后,必须下大力气遏制过剩产能。在人们眼里,建筑防水材料作为建材的一个分支,不会像钢材、水泥、玻璃那样过剩。但实际上,建筑防水材料的过剩已经到了历史高位。“如果再不限产一些低劣和重复建设产品,这个行业就会变优势为颓势,这样的下行速度是很快的。”东方雨虹一位采购总监表示。
[align=center]摘自 2014-07-10《中国建设报》,陈小列/报道 [/align]